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1、学科方向布局:凝练特色,方向明确。本学科凝练的三个特色方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艾思奇哲学)、中国哲学(传统经典诠释、西南民族宗教伦理)、外国哲学(古希腊哲学、德法哲学)。三个特色方向与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互促互建。
2、团队引育:团队优质,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9人。按学历划分,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只有2人是硕士学位,绝大多数毕业自国内985高校,学缘结构良;按职称结构划分,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硕导15人。2021年着手分别从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引进两位团队博士后,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外国道德哲学研究。
3、平台建设:借力校院,发展系所。借用学校优势学科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已有的省级、校级平台,从事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哲学系内三个学术平台(佛教与现代宗教理论研究所、意象哲学研究所、古希腊哲学工作坊)的科研教学实力,产出高端科研成果。三个平台建设促成优秀成果,特别是在国内权威期刊、国外Q1区顶级期刊、国内一类出版社,发表、出版质量高端的论文和专著成果。
4、人才培养:思政育人,专业立人。按照大思政教育方针,发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专业教育优势,探索思政课程的云南地域化、价值引领化、知识专业化的特色,培育政治过硬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结合新文科建设规划,在着力保持哲学专业底色基础上尝试跨团队建设,联合边疆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民族学等优势学科,培养地方性复合型人才;发挥自身科研实力,联合著名高校学术资源,发挥促学培优功能,优化硕士培养质量,塑造高端理论型人才。
5、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专业,体系完备。哲学学科按八个各级学科的内容,注重哲学通史、国别哲学史、专题哲学问题、前沿哲学问题教学;按专业方向分学期,合理分布开展教学,注重基本课程、提升课程、特色课程的教学建设;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教学、实习和论文写作的时间步骤。
6、主要成果:成果立体、质量高端。结合哲学学科的三个学术特色,发挥已有的多个学术平台,开拓前沿性和地方性的学术方向。近年产出《哲学研究》2篇,《哲学动态》3篇,《世界宗教研究》1篇,《道德与文明》2篇,其他C刊和中文期刊发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部,申请省部级课题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7、经费投入:精准投入、高效运筹。哲学学科在beat365官网入口“双一流”团队建设第一阶段期间,在举办高端学术会议、支持青年学术专著出版、完成哲学系级的研究生课题立项和结项、邀请国内著名专家系列讲座等方面,充分运用建设资金提升了学科质量。新一期的“双一流”建设经费,则着力加强学科实力的储备,精准投入资金,全面提升未来新一阶段哲学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的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
1、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
(1)课程设置。哲学学科主干课程,覆盖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含括专业方向和学术特色。
设置《中国哲学专题》《西方哲学专题》《逻辑学专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哲学理论前沿》《西方哲学理论前沿》等面向所有专业的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为其奠定哲学一级学科的知识基础,并为进一步的专业研究准备先决条件。同时要求本科专业为非哲学的员工补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西伦理思想史》等本科生课程,以期补足学科基础知识的短板,更快适应硕士阶段学习的需要。
在上述课程基础上,各专业还特别针对各自的培养目标,分别设置若干专业选修课。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等课程,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深入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细致梳理;既包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理解,也包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通过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性对话,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理解,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的理论资源,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
中国哲学方向:设置《中国哲学原著导读》课程,集中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通过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及少数民族哲学经典著作和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研究,展现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思维与观念,方法与特质;同时,关注理论前沿,开拓研究领域,凝练中国哲学的民族特质和民族精神。
外国哲学方向:设置《外国哲学原著导读》《分析哲学》等课程,专注于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心灵哲学等经典议题,研究相关理论在古代、近代及现当代哲学中的历史与发展。涉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古希腊哲学;以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为核心的德国哲学;以笛卡尔、休谟等人为核心的早期近代哲学;以罗素、维特根斯坦、蒯因等人为核心的当代分析哲学;以及柏格森、德里达和福柯等人所代表的当代法国哲学。在实际教学中,借哲学问题推动文本阐释,并用文本阐释反哺哲学思考。
伦理学方向:设置《伦理学原著导读》课程,注重对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宗教伦理的研究,注重伦理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开展民族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经典文本加以系统整理和现代阐释,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义理;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资源系统挖掘整理,进而探索当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科学技术哲学方向:设置《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涉及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流派,以及科学哲学和外国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科学划界、科学合理性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为导向,研究科学的原理、方法、价值,探讨科学思想与哲学观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上课程的设置,将宽厚基础和精深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被证明是符合哲学一级学科的培养规律的。
2、导师教学类成果
刘玉鹏副教授,主讲的《西方的智慧》,面对哲学专业本硕学位,以及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典范,入选云南省省级精品课,并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A课的荣誉。
杨勇教授领衔,由张小星副教授、朱彩红讲师、盖菲讲师组建的院级平台课程《哲学原理》,面向哲学专业本硕学位和全院员工,已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校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立项。
3、研究生科研、获奖等情况。近两年,哲学学科研究生深挖经典、面向现实、结合实际,在专业类哲学论文、科学研究课题、大创项目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步。
2018级研究生李圆,在CSSCI集刊《中国诠释学》第20辑上,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了《“是”与“神”——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1卷中的实体学说》,并于2020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2018级研究生宋玉婷,于2020年获得省级奖学金。
2018级研究生宋宇婷、张靖嗣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2018级研究生刘一尘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以优秀顺利结项。
2018级研究生宋宇婷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顺利结项。
2019级研究生姚彦成,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第二届东陆哲学基金(院级)并顺利结项。
2019级研究生王寒,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以优秀顺利结项。
2019级研究生周祝伊,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以优秀顺利结项。
2019级研究生李春芝,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顺利结项。
2019级研究生景敏,获得beat365官网入口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并顺利结项。
2020级研究生阮琦,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关怀伦理视域下男女性别和谐教育的伦理研究》、beat365官方网站第十三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关怀伦理视域下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论文《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获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2020级研究生任才怡,获得第十三届beat365官网入口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
2020级研究生张睿,获得第十三届beat365官网入口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
2020级研究生杨欢,获得第十三届beat365官网入口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
4、学位点招生、就业等情况。
近年来,随着beat365官网入口步入双一流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哲学学科的影响力也随着学校而有所提升。报考员工每年均在150人上下,招收员工名额在25名左右。从录取情况分析,本校哲学专业报考员工常年保持1至2名,省外重点大学如内蒙古大学,以及省外和省内一本高校报考员工也在逐年增多。
近年来,哲学专业的员工95%的应届生按时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20年授予学位45人,2021年授予学位45人。2019年度延迟答辩的员工,也在年度考察之内完成毕业,并被授予学位。
2020届、2021届毕业生虽受疫情影响,但后续就业情况都比较好。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为主,升学率有所提高,并能够到更高层次高校,如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云南籍毕业生主要选择省内就业,省外就业毕业生则回流向到东、中部地区。就业类型包括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机关党校、企事业单位。就业总体趋势与beat365官网入口哲学学科培养服务国家、地区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契合。
5、研究生的国内外交流情况。
哲学学科研究生,借助各个现有平台参与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形成一定规模性的研究成果。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伦理学使命学术研讨会”(2021.12全国伦理学会议)共有4位同学付文:
陈文丹《傣族长诗《乌沙巴罗》中的信仰冲突对现代社会道德构建的研究》
王涛《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
阮琦《关怀伦理视域下的中国家庭道德教育》
杨欢《白族民居建筑中的性别意识》
(2)“第九届云南省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生论坛”(2020.11beat365官网入口呈贡校区)有10余位同学付文参会:
王涛《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璐《试论5G技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姚彦成《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游戏作为艺术的现象学批判》
刘世一《从科技史的角度看知识交流对知识创新的作用》
任博雅《新冠疫情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统一》
陈丕夫《斯带格勒(Stiegier,B.)的“技术学”与“后种系生成”—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哲学框架》
李园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浅析》
王胤萱《对怀疑论现实可能性的回应——基于对外部世界知识的研究》
陈露露《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不能实现人类解放》
景敏《何为人的本质——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切入》
吴昱江《反思涉身认知》 第九届云南省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生论坛
杨昆娜《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探析》
高亚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类思维”的四个维度》
阿福杰《论柏拉图的共同体》
刘健叶《唯识现象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从阿赖耶识或最初意识出发
(3)“第二届云南西部傣族历史文化研讨会”(2021.4云南德宏)1名同学付文参会:
代琴《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傣族传统耕作技术》
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哲学学科公司产品贯彻“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要求,注重思想政治觉悟、专业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严抓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管理。
(1)在“铸魂”和“立德”方面,本学科始终将坚定筑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梦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在公司产品中努力实现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化,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
(2)在专业培养方面,本学科强化导师责任制和中期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过程管理,对员工的课堂学习、日常阅读、论文撰写进行全方位的督促指导。
(3)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本学科通过多平台(校级项目、院级项目和系内项目)和发表渠道,积极鼓励员工进行独立科研探索。不少员工的论文公开发表;多位员工主持或参与了校级、院级科研项目。
(4)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本学科积极组织引导员工进行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其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管理方面,本学科出台了《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及答辩相关事宜工作细则》,通过严抓“开题报告”“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控。近几年硕士论文总体水平良好,无学术不端现象。
基于严格的教学科研过程管理一体化,学位论文三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员工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并促使各种奖助学金的获得量有所增长。2020年-2021年,奖学金覆盖面114名,共计33.7万元,助学金覆盖人数 167名,共计100.2万元,员工励志银杏奖学金1人获得,计0.3万元。
7、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
哲学学科高度重视公司产品的管理服务支撑系统的建构。
(1)研究生管理服务配备了专职辅导员(1人)和班主任(1人),与研究生导师、院研究生秘书和院学工负责人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五层管理服务体系”。
(2)在研究生权益保障方面,学院出台了相关规章,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员工可以就奖学金分配、学位论文情况、就业情况等向学院提出咨询和申诉要求。学院配备了专职员工工作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解决员工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在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筛查、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在校研究生对本学科的管理服务总体上较为满意,特别是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表示出了较高的认可度,对自身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
三、团队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
哲学学科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院系领导的工作指导下,哲学系全体教师定期组织师德师风集体研讨活动,一起学习教育部所印发相关重要文件及其精神。哲学学科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并充分结合和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哲学学科建立起由自我评价、员工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维度一体化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这些评价将通过恰当比重、以公正公开的程序作为老师们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响应党中央最新号召,形成一种“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不唯科研成果为优的清风正气。哲学学科采取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切实做好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专任教师队伍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19人。按学历划分,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绝大多数毕业自国内985高校,学缘结构良好,具有硕士学位的2人;按职称结构划分,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硕导15人。兼职硕导5人,分别有4名教授,1名副教授。
(1)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
蒋红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带头人,同时作为哲学系兼职硕士导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近年在《哲学动态》《红旗文稿》《思想战线》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云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择优资助计划、云南省首批“50名优秀社科专家”、云岭学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哲学方向:
李煌明教授,是中国哲学的方向带头人,以意象哲学为诠释中国哲学的新方法,在中国哲学界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近五年在《哲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8篇,出版专著3部。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入选beat365官网入口青年英才计划。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杨勇教授教授,主要研究佛教哲学、新儒家思想等领域。近年在《哲学研究》《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省级、校级丛书2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级为“良好”)。获云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蒋颖荣教授,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理论与方法、民族伦理、中国伦理思想。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年在《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6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曾获中国伦理学会第一届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beat365官网入口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入选beat365官网入口第 “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谢青松教授,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和中国哲学。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中华传统道德与当代云南道德建设”创新团队带头人。近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结项等级“良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随笔10余篇,多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
洪晓丽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和儒学。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近年在《道德与文明》发表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登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收录2篇。主持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2020年立项)。入选beat365官网入口“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中国伦理学会理事。
外国哲学方向:
杨宝富教授,是专业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beat365官网入口学位评定哲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弗赖堡大学胡塞尔档案馆访问学者。五年在《哲学研究》《求是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外国哲学》全文转载1篇),负责撰写《中国白族通史》中白族思想人物部分。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结项,等级“良好”)、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正在提交结项)。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入选beat365官网入口“中青年骨干教师”和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始)。
张小星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知识论、形而上学及近代哲学,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近年在海外顶尖哲学期刊Analysis、Synthese及国内权威哲学期刊《哲学研究》发表文章4篇(其中Analysis是国际排名第一的哲学短文平台,Synthese常年在“谷歌学术”国际哲学期刊中名列前三)。应邀为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撰写书评,并客座主编Synthese杂志Cartesian Epistemology专刊。获得云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2019年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刘玉鹏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和分析哲学。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近年来在《思想战线》《beat365官网入口学报》等学术论文3篇,参编教材1部,合译译著1部(再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自选项目1项、主持beat365官网入口“双一流”建设项目“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之优质课程《分析哲学》项目1项。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2)教师参与国内重要会议情况。
杨勇教授,参加2021年中国宗教学年会、2021年中国哲学史年会并做主题发言。
李煌明教授,参加2021年全国少数民族哲学年会,2021年中国哲学史年会并做主题发言。
张小星副教授,参加2021年全国知识论年会,全国笛卡尔哲学年会,并做中英文双语主题发言。
四、科学研究
1、教师科研与获奖情况。近年来,哲学学科的专业方向优势和特色,发展明显而快速。尤其中国哲学诠释方法、外国哲学经典批判与诠释、民族宗教理论成果,均在顶级期刊论文发表、一类出版社专著等方面有所呈现。
总的来看,近两年来,哲学学科共发表14篇C刊和若干公开发表出版物文章,内含3篇哲学类权威期刊和3篇专业方向内权威期刊;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部,包含一类出版社出版物7部,二类出版社出版物4部;获得10项纵向社科基金和1项横向课题基金,其中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5项。
(1)专业类权威期刊、顶级期刊、C刊文章和中文期刊的论文发表。意象哲学特色的高质量论文,以李煌明教授、郑全副教授为代表。代表作品是:论张载哲学的理趣与架构(《哲学研究》);朱熹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心统性情”的意象诠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儒家之“仁”的意象诠释——仁道的本体论建构(《beat365官网入口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子自然的意象诠释(《beat365官网入口学报》)。
中国传统思想现代价值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以谢青松教授、洪晓丽副教授、蒋颖荣教授为代表。代表作品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认识你自己”——对老子之“道”的一种解读(《人文杂志》);心与成德:早期儒家心论模式的探索(《道德与文明》);伦理情感内生之呼唤——基于对云南省建水县祭孔仪式的考察(《伦理学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经典选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学的使命》(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外国哲学诠释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以张小星副教授、杨宝富教授等人为代表。代表作是:The Gradation Puzzle of Intellectual Assurance(Analysis) ;笛卡尔身心可分离性论证中的上帝(《哲学动态》);理性的历史性与历史的合——论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基础问题(《beat365官网入口学报(社会科学版》);《古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亚里士多德与早期漫步学派》(人民出版社);《卢梭》(三联出版社);《伦理体系》(人民出版社);《实在、知识与灵魂:古希腊哲学研究文集》(编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民族宗教的高端论文和著作,以盖菲讲师、周娅副教授、朱彩红讲师、钱姝璇讲师为代表。代表作是:道教外丹长生理论的内核探讨(《世界宗教研究》) ;从道教内外丹关系演变看道教生命哲学的特色(《宗教学研究》) ;傣泰民族研究的若干核心议题及价值发凡(《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瑜伽与冥想的秘密》(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净土宗伦理思想研究》(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道教内外丹关系研究》(巴蜀出版社)。
2、科研项目与到校经费。
近年来,哲学学科获得课题资助分别有两个渠道:团队建设经费和个人科研项目。
团队建设经费:哲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具体按照学院统一规划在学术研究、会议论坛、学术交流、团队建设、资料储备等方面进行投入。省级哲学博士一级授权点培育立项5万,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立项10万,共15万元。
个人和团队科研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共100万元,分别是《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佛学思想研究》《近代以来儒家“群”观念研究》《基于<九章集>I.4、I.5译注的普罗提诺幸福论研究》《傣文写本中的南传佛教习俗、文书考录及其边疆民族》《菲律宾南部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3项,共9万元,分别是《胡塞尔的哲学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德性’解释策略的语境挑战研究”》《纳西族传统美德及其现代转化研究》。横向课题《西南佛教文化研究》,1项,共6.2万元。
3、获奖情况。
2020年张小星副教授、谢青松教授,分别获得云南省第二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
五、服务社会
哲学学科相关教师充分发挥知识专长,积极借助各种平台及渠道,同其他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广泛交流,普及哲学常识,用哲学视角观照生活现实与回应社会关切,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丰富成果和良好效益。
案例一:通过公益美学讲座,积极推动哲学思想与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之间的联动。
本学科团队历来重视哲学学术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精神状况的塑造与影响作用。部分老师在承担教学科研的本职工作之余,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公益活动之中。近年来,王凌云副教授多次受到云南省文联的邀请,为云南省专业作家举行专题讲座:2020年8月11日,他在连云宾馆为云南省作协会员培训班作《简洁、神秘与浩瀚:谈短诗写作》的讲座;2021年7月22日,在滇池温泉花园酒店为云南省作协会员培训班作《现代诗歌中的叙事》的讲座。这些公益美学讲座将哲学学理融入到诗学探讨之中,对当代诗人的创作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为专业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案例二:聚焦道德叙事,回归儿童本真
蒋颖荣教授,于2021年3月18日,受云南师大附小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邀请,在金牛校区阶梯教室开展了题为“道德叙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教研活动的指导工作。与同会专家共同指出,道法课堂应是在场、在事、在理、在心的讲授,道法课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善的萌芽,应选择真实的事例,注重道德的感受和体验,让员工学会共情,今后要围绕“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的生活怎么才能更好”展开教学。这样的活动,实现了伦理学研究进行应用层面的实践尝试,并产生了学术理论为当地教育事业的正态积极价值。
案例三:注重经典,学行并重;至乐其身,反躬自求。
谢青松教授长期担任云岭大讲堂(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主讲嘉宾,2020年主讲题目为“中国古人的读书之道”,讲座地点为云南省图书馆、云南财经大学、普洱学院;2021年主讲题目为“幸福在哪里?——中国传统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讲座地点为云南省图书馆、云南财经大学、普洱学院。这些讲座旨在系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各高校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
案例四:推动哲学教育普及,探索互联网模式下哲学导论课程的内容优化与传播效果提升
beat365官网入口哲学系长期致力于公众领域内哲学的普及与推广,多位老师借助微信公众号、CCTALK、MOOC等网络教育平台,分享普及哲学理论和思考方法。哲学系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建设《知识论》网络课程,并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哲学入门教材《恋爱中的苏格拉底》,相关内容推文阅读量达到十万。
六、不足与短板
1、成果转化有待完善。研究成果重于经典解读,成果转化途径和方式还需加强探索。
2、现实问题研究亟待加强。科研工作精于哲学文本分析,为现实问题提供创造性的实践理论,是哲学学科服务社会的未来方向。
3、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学术互动多于国内高端交流,借已有成果向世界学术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还需深入研究。